桐城小花茶是安徽桐城的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徽茶名品,除了具备花茶的各种特征,独具“兰韵”,如兰花一样的美好香氛。桐城茶区多高山深谷,山峦叠嶂,云遮雾绕,故茶叶嫩而多汁。尤其是春天漫山遍开幽兰,茶叶受兰香熏陶,含有天然的兰花香气,且因茶叶峰尖叶小,故称之为“小花茶”。
桐城小花茶除具有名茶应有的特征外,还附有独特的“兰韵”。兰花禀天地之精华,香幽远而飘逸,纯皎洁而无暇,彰显君子风范。桐城小花茶五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中,翰墨茶香,浸润了桐城派的文章,也造就了一代人臣的谦谦君子之风。
“六尺巷”是桐城文化物化了的载体之一,故事的主人翁具有小花茶“精行俭德,兰幽山中”一样的品格,两者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契合。探讨小花茶文化对“六尺巷”形成的影响,将“六尺巷”作为桐城小花茶文化的载体,对做大做强桐城小花品牌,振兴山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桐城产茶历史甚早,有文字记载即可溯至隋唐,而桐城小花的成名史料证实应在明朝。史载明朝大司马孙鲁山(孙晋),乞休隐居龙眠山,在椒子崖下构筑了“椒园”。孙鲁山生性爱茶,宦游时得异种茶籽,植之“椒园”,用人参剩汤浇之,茶作兰香,进贡朝廷,称作“椒园茶”,与当时名茶“顾渚”、“蒙顶”齐名,跻身“贡品”之列。
产地也扩大到龙眠山双溪、杨家楼(现名杨头)等地。桐城境内黄甲镇(原中义乡,黄铺乡)、龙眠、大关等地。其中原中义乡最高峰荒草尖海拔高度为850米,茶园高度均在海拔700米以上。日照短,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
桐城小花茶一般在谷雨后几天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经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五道工序制成。加工后的茶叶芽叶完整,每个成品茶有芽头0.8至1万支。
冲泡后,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绽开的小兰花,汤色淡绿,香气四溢。桐城小花茶素负盛名,曾被封为贡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花茶”曾被选为国庆观礼茶送上北京。《桐城风物纪》记载桐城小花“品不减于龙井”。1983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1984年进入国际市场。2004年,产干茶10余万斤。属全国名茶,饮誉海内外。
龙眠深山灵气如兰如雾,如梦如诗,清雅的芳华萦绕于心,唇齿留香,是思念的甘醇。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郊区,山清水秀。
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明大司马孙晋鲁山,隐龙眠,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筑“椒园”。爱茶,宦游得异茶,乃高丽贡籽,植之,贡朝椒园茶,与“顾渚”“蒙顶”齐名,后扩大。
《皖志述略》载:“小兰花茶,是桐城特产。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选一芽两叶或三叶,冲泡后芽叶似兰花,而且含有山上野兰花清香,故名‘小兰茶’。”清姚兴泉《龙眠杂忆》:“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云:“品不减龙井”。桐城民间曰“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