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如君子,内厚外敛;君子如茶,淡雅如玉。千年以来,茶叶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片小小的树叶将中华文明传播四方。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是将“茶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安徽是茶叶的重要产区,中国十大名茶中,产自安徽的茶就占其四,在这当中,黄山毛峰被称为“徽茶之首”,本期《品牌安徽》栏目专访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明之,请他带我们在一杯清茶中体会人生百味,品悟中华文化。
在中国茶叶历史中,一个人能够开创一个独立的茶叶种类,可谓为数寥寥,而且这个名号薪尽火传,百年未绝,更是难能可贵,“谢裕大”正是其中代表。
清朝时期,黄山人谢正安在当地茶叶的原有工艺基础之上,独创出来一种新工艺,做出了一种此前从未存在过的全新绿茶。通过这种新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白毫毕现,冲出来的茶汤色泽透亮,香气清幽,味道鲜爽甘润,回味悠长,“黄山毛峰”称号自此而来。1875年,谢正安携初制成功的黄山毛峰,在上海开设了“谢裕大茶庄”,很快就被销往海外。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谢裕大”发展为徽州排名第一的大茶商,极盛一时。
但随着连绵战乱,“谢裕大”的招牌也淹没在历史烟尘之中,所幸的是“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一直得以传承并未中断,这也为日后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谢正安的后人谢一平创建的漕溪茶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家族长辈的同意之下,“谢裕大”的品牌由谢一平及新组建的股份公司运营,这个传承百年的金字招牌又重新熠熠生辉。
2007年,俄罗斯举行了“中国年”活动,并举办了盛大的“中国国家展”,“谢裕大”茶庄制作的黄山毛峰也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一百四十年历史沉浮,“谢裕大”如何能长葆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掌门人”谢明之看来,品质的保证和不断的创新,是其中的秘诀所在。
“谢正安老先生发明了黄山毛峰,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后人将最初的手工制作改进到半机械化,再到今天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线来实现量产,这也同样是创新。”谢明之说。
黄山遍生兰花,花香的熏染,使茶叶格外清香,风味独具。“谢裕大”通过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分析当地的水土气光等自然元素,让这种兰花香更加独特明显。同时在制作工艺上加以创新,让做出的茶,泡起来既有明前茶的鲜爽,也有雨前茶的醇厚。
唯创新者强,唯匠心者胜。科技的进步,给产品带来了稳定的质量保证,也给了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感。让更多人喝上健康好茶,是“谢裕大”始终追求的品牌价值。
品牌担当: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清明时节,黄山腹地,烟雨袅袅,雾气蒙蒙。天刚蒙蒙亮,茶农们就背着竹篓进山,开始采摘下第一片茶树上的嫩芽。散落在山边的村庄,每天进进出出的鲜茶篓子,给春日的黄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黄山有80万的茶叶从业人员,在传统的茶叶生产中,他们每天大清早就要带着干粮上山摘茶,下午背茶下山,晚上开始炒茶,一直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非常辛苦。
作为一家知名茶企,“谢裕大”正努力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轮驱动。在谢裕大目前的生产模式下,茶农和工厂签订协议,按照茶厂要求管理茶园,每天只要负责上山采茶,然后销售给工厂。在前几年脱贫攻坚时,针对贫困户送来的茶叶,茶厂还会以高出市场价一定比例的价格收购茶叶,为全面小康做出企业贡献。
从最初的烹茶,到点茶,到现在的冲泡,再到时兴的速溶茶、新中式茶饮,乃至当下最潮流的围炉煮茶,时代的进步,引领着饮茶方式的不断变革,也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如何把品牌做大做强,是谢明之一直思考的问题。“从‘强’这个角度来说,‘谢裕大’的品牌力在茶行业里算是翘楚了,但是如果说‘大’,还是远远不够的。”谢明之认为,中国茶叶品牌呈现一种小而散的局面,地域性非常强,想要做大,只有打破地域限制,做成原叶茶这样的快消品,打造“中国茶”这样的品牌,希望有一天能和“立顿”这样的茶企抗衡。
品牌愿景:进军新中式茶饮 做大做强“中国茶”
作为一家安徽企业,深耕吃透本地市场,布局长三角,再进军一线城市无疑是一个常规操作。但是谢明之认为,当下火热的新中式茶饮更是一个值得进军的全新赛道。
“从长远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日益减少,喝原叶茶会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谢明之表示,在国内,喝新中式茶饮的人已经越来越多,销量也日渐增长,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这也是公司未来布局的一个大的板块。
在中国茶文化中,饮茶不只是一种生活行为,也是一种礼仪之道。谢明之表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谢裕大”不仅要提升自身品牌附加值,带领茶产业向更高标准迈进,更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茶文化相融合,让黄山毛峰茶香历久弥新,为世界奉上一杯中国好茶。 (记者 苏艺 许萌萌 李浩 刘职伟 程昊 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