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阳毛尖回归品质

有“江南北国”之称的信阳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呈酸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市成为我国最北方茶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名优茶生产大市之一。

信阳毛尖进入采摘期,茶工在茶园里采摘春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据信阳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介绍:“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

让信阳毛尖回归品质

信阳是茶的故乡,茶是信阳的象征,是信阳市的“金名片”。1915年,“信阳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规定:产自于信阳辖区内的茶树鲜叶,并采用信阳毛尖制作工艺加工而成的,才称为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的特种烘青绿茶,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享誉中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采摘后进行摊晾,等待炒制处理(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羲轮 摄)

目前,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光山县、商城县和新县8个重点县区产茶,鸡公山、南湾、上天梯、羊山新区及息县、淮滨等地也有不同规模的茶园种植。

央广网云遇中国品牌信阳毛尖茶(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羲轮 摄)

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近年来,信阳市上下围绕《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和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开发和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茶叶品牌的建设与保护,市场的开拓和宣传营销推介,以及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提升,信阳市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明显增强,茶文化建设、茶旅游发展步伐加快,宣传推介促销效果明显,信阳毛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信阳的城市品牌内涵日益丰富,茶产业呈现又快又好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让信阳毛尖回归品质

车云山上,一杯冲泡好的信阳毛尖,茶香与山水云雾相伴(央广网见习记者 张羲轮 摄)

为了帮助信阳茶产业健康发展,信阳市政府总体把握“政府倡导、市场主导、企业发展、茶农收益”的总原则,在茶产业发展中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信阳毛尖”“信阳红”区域公用品牌,开发打造“信阳白茶”“信阳黑茶”等茶类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申报“信阳毛尖”中国驰名商标,建立健全证明商标管理体系,加强茶叶包装规范管理及相关标识使用,鼓励各产茶县区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县域公用品牌,引导茶企茶农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倡导“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茶生产,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信阳毛尖”高端品牌,引领带动信阳市茶品牌发展壮大,并持续办好“信阳茶文化节”,不断提升办节档次和水平,努力把“信阳茶文化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茶事节会品牌,通过节会树立信阳茶品牌形象。

截至2022年底,信阳市茶园面积216万亩,茶叶产量达8.2万吨,总产值达153亿元。茶产业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信阳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信阳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1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12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现有茶叶从业人员达120万人。下一步,我们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全方位构建政府支持、企业为主、茶农参与、各方保障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拓展茶产业多种功能,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推动茶产业成信阳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邱常表示。

即日起至5月7日,央广网、中国之声、中国交通广播、云听、央广购物同步推出《云遇中国 “豫”见信阳毛尖》大型活动,甄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雨前新茶,香气正浓,入口回甘,不可辜负。

央广网信阳4月26日消息(记者彭华)